楼市仍未见底,陶瓷市场回暖艰难
从持续收紧到快速松绑,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一场过山车般的调控大戏。
自2022年以来,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楼市的“组合拳”,包括降低首付比例、放松限购政策、降低贷款利率、放松落户限制、调整公积金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。然而,一季度楼市主要数据却仍然呈现出两位数下滑的态势。
(图片来源:拍信创意,侵删)
4月18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楼市相关数据: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3.8%,销售价格下跌10.3%,销售额下降22.7%,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7.5%,土地购置面积下降41.8%,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8.8%……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,侵删)
这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,无不昭示着一个残酷的现实——房子卖不动了。
房子卖不动了,瓷砖还好卖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也许政策效应会有所滞后,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购房者对楼市失去了信心。“买涨不买跌”是国人的普遍消费心理。只要房价持续上涨,就有人会投资房产,而房价一旦进入下跌通道,投资者就会抛售手中多余的房产。楼市信心如何恢复?房价何时止跌反弹?成交量何时企稳回升?楼市何时见底?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。
楼市不见底,陶市回暖难。虽然今年陶瓷行业自开工以来已遭遇了天然气价格暴涨、疫情影响、物流受阻等一系列的困难,但更大的困难是市场需求的萎缩。瓷砖市场需求与房屋销售面积紧密相关,仅商品房一项,一季度瓷砖市场需求下降幅度同样在两位数以上。
需求萎缩,这才是整个行业最大的危机!
需求萎缩,首先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。事实上,节后复工复产以来,许多产区因为天然气涨价,导致部分企业延后点火,时至今日,虽然没有准确的调查数据,但相信仍有部分企业难以全线满负荷生产,即便开足马力,也存在巨大的销售压力和短期内爆仓的可能。产大于销的情况下,部分产能难以释放,尤其是那些天然气价格高、或者生产线相对陈旧、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,率先面临着滞销、减产的压力,部分生产线全年开工日期将再创新低。
需求萎缩,导致价格战进一步加剧。在面向终端市场的竞争中,虽然品牌、品质、企业规模、产品、服务等因素都是获取客户的因素之一,但价格仍然是决定性的因素。无论哪个层面,无论哪个消费群体,都有相对应的诸多品牌在互相搏杀。正所谓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。面对冷冷清清的市场、面对越来越少的订单,面对同行的围剿和抢单,价格成了最有效的竞争手段。许多企业、经销商宁可放弃利润,甚至亏损,也要将订单抢在手里。这种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的恶性竞争,正在行业内疯狂上演,即便企业运营成本直线上升,但产品价格仍一路下滑。
价格战的持续加剧,正快速拉低行业的平均利润。一方面,企业生产成本或运营成本大幅攀升,尤其是天然气、煤炭、电力价格高企,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,与此同时,由于销售不畅,导致库存费用增加、销售周期延长、促销效果打折,再加上物流费用激增,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持续走高,行业利润率连创新低。包括一些头部企业,由于大幅计提来自房地产企业的坏账准备金,公开的利润已是微乎其微,那些价格相对低廉的二三线品牌,看似还有生意做,但到底有多少利润,唯有自己心知肚明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,侵删)
需求萎缩、利润摊薄,市场低迷,导致企业的造血能力不足,在流动资金吃紧的同时,负债率却大幅攀升。许多企业即便想进行绿色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改造升级,也是有心无力,拿不出钱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。与此同时,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,付款周期越来越长、呆死坏账越来越多,研发创新投入渐少。无论是上游的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经销商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,保现金、保生存成了企业的首选目标,由此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“通缩”状态。
“最美人间四月天”。然而,四月的陶市,依然不温不火,缺乏强劲的回暖势头。即便一系列政策力促楼市升温,但效果仍很微弱。接下来的市场会有怎样的变化,目前还难以预料。即便楼市触底反弹,但经过这一轮的深度调控,尤其是疫情的影响,大家对楼市的认知已有了根本性的改观,对回到以往的状态不会抱多大的希望。
目前的陶瓷企业,用一字来形容,就是“熬”,大家都是扛着压力,在煎熬中负重前行。谁都明白,这是一场异常艰难而又持久的洗牌战,谁先挺不住,谁就会被淘汰出局。
许多的陶企、经销商,注定要倒在黎明来临之前。
(文章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,作者系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/王力,侵删)